AI时代已经起航,一些问题仍待解决
2017年08月08日 由 meng 发表
970721
0
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国第一代AI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部署构筑我国AI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世界科技强国。这使AI一次大热。
许多人在谈及AI时,脑海中浮现的通常是好莱坞商业电影中的场景:大量机器人经过人类的培训,学会了思考,拥有了智慧,最终想要占领我们的地球……但是这只是电影编剧的想象。目前为止,AI的发展距离电影中的情节还非常遥远,但是其发展速度,就好像是高速奔驰的列车,当人们想要端详其真实模样时,它却以人类来不及感叹的速度飞驰而过。
AI时代已经起航,“加速前进”的AI是否会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推动力?它的标准又是什么?这次技术革命中,中国是不是能够实现弯道超车?这些都是AI浪潮带给我们的思考维度。
人工智能的关键是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实际上,出口几场棋类的比赛之外,IA与人类的“对抗”并无踪迹可寻,人类自身却已经就此展开了激辩。
与学术层面的争论不同,在应用层面,对AI保持乐观态度的科技先锋为数众多。不论是谷歌,还是中国的百度,阿里以及腾讯,无不将AI作为下一步战略发展的新突破。不论人们有何观点,被称为新一轮产业革命推动力的AI技术,正在全方位的加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AI与医疗、教育以及司法等领域相结合,已经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比如,运用智能语音识别,意图理解技术,机器学习和分析数据,能够实现诈骗电话分类和诈骗深度判定的主动发现应用。
在国内,无人驾驶车辆技术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金融公司AI团队运用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技术,解决了对不规则车辆损伤进行识别的行业难题;而且机器人送快递已经不再是新闻……百度董事长李彦宏说:“人工智能的关键是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未来的30至50年,AI将会成为推动人类历史进步的最大动力。
在占据大数据的基础上,各个公司开始向AI进军,各类产业应用层出不穷。这些成果究竟是真正的AI,还是企业在蹭热点?明确界定主要是为了使AI更加有序的发展。不能够把AI当成一个筐,使产业失去起码的准入门槛,让企业能够随意蹭热点,随心随欲地给自己的产品贴上“AI”的标签。
讨论AI的标准,需要从计算机的诞生说起。
猎豹公司的傅盛表示,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图灵测试”通常被认为是判断机器是否能够被称为AI的标准。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AI仅仅只是停留在研究阶段,2006年开始的第三次AI热潮,把AI从实验室推向了实际应用,并且创造出了真正的价值,AI成为了一个新的投资风口。
AI的核心在于三大技术汇流:一是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的算法的演进;二是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以及运算速度的提高,可以高效的识别文字,还可以听声辨图;三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海量的数据。中国的科技企业大规模的进军AI,就是想要把移动互联网时代告诉发展所沉淀的数据进行一次变现。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者查尔斯·伊斯贝尔在其发表的论文中描述:真正的人工智能要求计算机程序或机器展示出自我管理能力、表达情绪和创新性。所以,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是AI目前最具有时代精神,也是最为普遍接受的认识。
但是必须要明确的是,AI是对人的意识以及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而不是人的智能,但是能够像人一样思考,也能够超越人的智能。
许多业界专家表示,在AI时代,中国存在着“弯道超车”的机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的普及程度预计使用程度处于世界领先水平,AI的新一代技术“深度学习”依托的正是大数据,中国发展AI有一定的自身优势。
傅盛说:“中国在这次科技浪潮上是赶在前面的,中国有很好的数据、巨大的样本群,有不错的工程师队伍,又有全球一流的制造能力。人工智能是中国最大的一次机会。” 实际上,当前的中国AI技术发展十分活跃,在应用层面上也不断地突破。
比如,阿里云AI研究团队已经推出了城市大脑和工业大脑等产品,并且取得了鲜有成效的突破;广州市的交警“互联网+信号灯”控制优化平台引入了AI技术,对路口车辆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输出对红绿的时间的调整建议,试点的结果显示,部分路段的拥堵指数下降超过25%;在近期结束的被业界誉为人脸识别年度世界杯的微软百万名人识别竞赛中,猎豹移动旗下的AI公司猎户星空夺得冠军。关于AI发展面临的挑战,傅盛认为,从“互联网+”到 “AI+”,一定要与应用相结合。他强调说:“人工智能的破局点是技术和产品的结合。”
邓中翰强调,中国要重视软件和芯片等基础技术的开发,为AI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还要拓展AI的应用领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杨婕认为,未来在产品责任、隐私保护以及伦理层面,将会是AI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AI时代,中国已经存在弯道超车的机遇。如同美国著名科技观察家、《连线》杂志创始人凯文·凯利所指出的那样,千万不要把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定义成“战争”,因为如果是这样,我们必将失败。人类与机器注定要相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