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项揭示人机交互复杂性的虚拟现实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人类目睹机器人经历尴尬局面时,人类能够体验到移情尴尬。
该研究由该领域的一组专家进行,利用主观评分和生理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定量评估人类对机器人的移情尴尬程度。这项研究发表在2023年9月12日的《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该研究团队探索了一个有趣的概念,即当机器人而不是人类处于尴尬境地时,人类是否会表现出移情反应。
为了做到这一点,参与者处于一系列的虚拟环境中,在这些环境中,人类和机器人的虚拟形象都在一些有点尴尬或不尴尬的情境中。这些场景的设计是为了唤起各种错误或不适的感觉。
这项研究采用了一种综合的方法来测量参与者的反应。共情的两个主要维度:共情尴尬和认知共情。共情尴尬指的是分享他人尴尬的情感体验的能力,而认知共情则涉及理解和估计另一个人的感受。参与者被要求提供7分Likert量表的主观评分,评估他们自己的共情尴尬和他们对每个场景中虚拟形象尴尬的估计。
此外,研究人员利用皮肤电导反应来客观地测量参与者的生理反应。皮肤电导反应是情绪唤醒的一个既定指标,可以深入了解情绪体验的强度。
参与者报告说,当他们遇到尴尬的情况时,他们对人类和机器人的虚拟形象都经历了共情尴尬和认知共情。有趣的是,无论演员是人类还是机器人,在涉及尴尬的场景中,共情尴尬和认知共情明显高于非尴尬场景。
然而,当比较对人类和机器人虚拟形象的移情反应时,一个显著的区别出现了。研究发现,与机器人演员相比,参与者对人类演员的认知同理心(即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更强。此外,皮肤电导反应表明了一种趋势:与机器人虚拟形象相比,当观察人类虚拟形象在尴尬的场景中穿行时,参与者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唤醒。然而,这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
这些发现让我们得以一窥人类对机器人的同理心的复杂变化。虽然研究表明,人类能够对机器人产生共情尴尬和认知共情,但认知共情水平的差异表明,表明人类对机器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可能与对人类情感体验的理解不同。
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Harin Hapuarachchi表示:“我们的研究为人类与机器人关系的进化本质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随着科技不断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了解我们对机器人的情感反应至关重要。这项研究为探索人类同理心的边界以及人机交互的潜在挑战和益处开辟了新的途径。”
这项研究不仅促进了我们对人类同理心的理解,而且对机器人、心理学和人机交互等领域也有影响。随着社会继续接受机器人技术,这些发现为进一步探索我们与机器互动的情感维度铺平了道路。